close

而香港則抓緊時間從制造業向服務業轉型,金融、貿易、娛樂及教育研究等服務行業開始代替原有的制造業成為香港經濟的支柱。

原因是,這種建設好像對窮人有利,但得利最大的仍然是地產擁有者。他們可以因為地鐵站的興建而抬高租金,從而又將這一地區的窮人擠出。發達工業文明又一次在建設中達到瞭破壞的效果。

那時候風起雲湧的港式文化影響的背後都是資本。不然非洲很多部落的文化也豐富多彩,你接觸過非洲的音樂、電影和文學嗎?你知道的最多也就是瓦坎達萬歲,那不還是美國資本助力麼。

《獅子山下》創作時正逢80年代後期。 《獅子山下》是交響樂隊伴奏,旋律舒緩,歌詞大氣但有點空泛,確實很適合作為一座城市的頌歌。

偌大的城市空間,睡不好覺的年輕人

香港人工資比發達國傢勞動者薪資水平低得多,就吸引資本傢來投資勞動密集型產業,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紡織業和成衣制造業向香港的遷移。

然而時至今日,香港的電影和流行音樂已經沒有瞭往日的影響力。當我回憶起上一個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香港女星時,想到的居然是最近靠《延禧攻略》又火瞭一把的佘詩曼——她已經是1997年的香港小姐參賽者瞭。

在上海,也有劃定的永久基本農田200萬畝。留著這麼多土地當農田?這可是中國土地最貴的城市之一瞭。如果你去問為什麼開發不瞭,回答怕是也相當政治正確:要保住耕地面積紅線。

《獅子山下》名氣之大,以至於前總理曾當著香港市民的面朗誦其歌詞。“獅子山下”也成為瞭香港精神的代表,即通過個人努力獲得更好的生活。

香港乘著這股東風,制造業蓬勃發展。1959年香港制造的產品出口額占到瞭香港出口總值的69.6%,行業就業人數超過瞭香港總就業人口的半數。

1997年香港回歸的時候,香港人也對“要靠偉大同志搞搞新意思”感到過擔憂。不過老早就發話瞭,“馬照跑,舞照跳,股照炒”,社會制度五十年不變,既然“這個正義朋友面善又友善”,人心也很快就安定下來瞭。

就連總理來瞭都要念《獅子山下》的歌詞,那麼好日子也一定會持續下去,不是嗎?

1985-1995年,從事專業、行政及管理的人員,從26.69萬人上升至81.41萬人,占總就業人口的27%。職業結構日趨專業化和知識化,也讓香港人越來越重視教育。

即使是審批出來的地,能用於住宅的能有多少?工業用地/住宅用地之比在十以上的內地城市不在少數。偌大的城市空間,卻很難容下多少想睡個好覺的年輕人。

如果你覺得大陸的房價讓人難以承受,房貸壓得人喘不過氣來的話,歡迎你來香港看一看,找找心理平衡。

相比起輝煌時代多用比喻和指代來形容積極進取,喪的時候,真實細節反倒多得數不勝數。

年輕人就業的主要職業為:服務工作及銷售人員(34%)、文書支援人員(29%)、輔助專業人員(18.3%)、非技術工人(7.6%)等,就業出路相對狹窄,受教育程度的提升並未有效改善青年人在勞動力市場的競爭力和長期職業發展的前途。

如果把香港的體量(GDP總值3209.1億美元,人均GDP4.36萬美元,735萬人口)放在歐洲,相當於一個小號比利時(GDP總值4679.6雙雙咖啡中科店億美元,人均GDP4.12萬美元,1129萬人口),是個比丹麥還大的經濟體(香港人口和GDP總量高於丹麥,人均不如丹麥)。

百年香港,心歸何處?

這個邏輯的新演進成果是富人越來越富有,中產階級被掏空,香港人口中10% 的富有人群控制著近80%的財富。2016年按原本每月住戶收入編制的香港基尼系數為0.539,創45年來新高,其不平等程度位於世界發達經濟體之首。

就連坐莊的套路都是一致的。舉個例子,香港1100餘平方公裡,有400餘平方公裡是郊野公園。長久以來,市民們也就相信,這些土地永遠動不得,一動就會影響生態。

《我在暗中儲首期》裡那句“我已快將首期儲好,小雙雙咖啡菜單小單位勉強可供到”,這口氣女朋友聽瞭都想分手。

此外,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讓香港社會的社會流動機會較多,影響社會地位的先天因素如出身、籍貫、性別、宗教和傢庭情況等對個人階層地位升遷重要性有瞭明顯的下降,而教育水平等自身因素的作用正在雙雙餐廳不斷地上升並愈顯突出。

五十年代,發達國傢的制造業開始向外轉移。歐美國傢的勞動力成本在戰後逐漸提高,跨國資本也就會找新的地點開設工廠。

一方面是制度優勢。香港成為世界上最自由的經濟體,在金融、法律等領域制度建設也相當完善。

《豈能盡如人意》裡,“樓市升升升升有人高興,但系我地啲升鬥市民就鬼火咁?”,沒有房的永遠在騷動,有房的都有恃無恐。

回歸前後的香港經歷瞭類似美國和歐洲所發生的產業空心化。由於產業結構未能適時升級,政治精英與工商資本力量關系緊密,財富迅速向少部分人集聚,中產階級趨於萎縮和草根階層日益赤貧化。

如果一定要選一首歌代表香港,那一定是《獅子山下》。

要知道,改革開放後,中國的房地產開發事業很多就是借鑒的香港的經驗。這其中就包括讓房地產商開心的售樓花,讓買房者無比厭棄的公攤面積等。

更讓人緊張的是,各種“雙雙咖啡好工作”正在被計算機快速替代。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在不具備無可替代的核心技能的情況下,從事計算機無法替代的工作的機會並不多。

現在中國還有較為大的新經濟勢能,但一旦經濟增速減緩,人工智能影響下中產階級被掏空,面對已經漲上去的房價,年輕人又會怎麼辦呢?到時候怕是不止歌詞裡到處都是買房那麼簡單瞭。

原標題:被房價壓垮的,還有香港的年輕人

但這也不意味著普通香港人過得很好。

如果說以前受教育是幫助年輕人階級提升,而現在隻不過是讓年輕人階級滑落得相對慢一點。

根據香港《2011 年人口普查》,2001 年香港青年具有專科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比例為19.5%,2011 年提高到瞭39.3%,上升瞭近20個百分點。但是青年人每月主要職業收入中位數,2011 年與2001 年都是8000 港元,扣除通貨膨脹因素雙雙餐廳中科店等,收入反而下降瞭。

制造業既然可以轉移到香港,也可以在改革開放之後從香港轉移到大陸。1979-1987年,在全國批準外商投資的10008 個企業中,港澳地區占8525個,高達85.7%。利用外資協議金額共219.6億美元,僅港澳地區就有142.6億美元,占65%。

但這並不是說香港衰退瞭。現在很多媒體誇大其詞,把香港貶得一文不值,但事實絕非如此。

資本傢願意花錢雇人幹的事情反而隻剩下瞭計算機不能替代的低端工作,人力資源需求急速下降,人能從事的工作工資也隨之下降。

一方面,更多的錢流向瞭上層技能勞動者,他們可能是資本傢、高級經理人、行政管理人員等;另一方面,更多的人滑落到瞭底層,而他們在念大學的時候可是想著能成為技術人員或者銀行櫃員的。

說起來,香港發展高端服務業真是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香港的繁榮其實是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開始的。在此之前,香港別說文化上,就連經濟上也沒有強勢地位。就連五十年代的香港流行音樂,很大程度上也受到瞭從上海跑到香港的第一代中國流行音樂人,如姚敏、姚莉等人的影響。

國際公共政策咨詢公司Demographia發佈的2017年國際房價負擔能力調查報告顯示,中國香港是全球房屋價格最貴的地區,其房價中位值是普通傢庭年收入中位值的18.1倍。

所以你會在近年的粵語歌曲裡聽到房子經常出現,無法忽略,它在現實生活中就那麼重要。

比如《一放工 菊花都放松》裡那句“屋企靠你,份糧得萬幾?慳啲洗到月尾,得番幾蚊儲起”,工資太低,忙碌一個月攢下的錢讓人看不到買房的希望。

《如果一生隻有三十歲》裡面也在抱怨“成日話買樓好貴,我話之你供到流鼻涕”。

香港本地的流行音樂還是有精品,而且還是粵語歌。隻不過比起幾十年前的前輩們,這些歌都喪得多,也不像以前的粵語歌那樣在內地廣為人知瞭。

另一方面,改革開放後的中國不僅成瞭香港轉移制造業的目的地,還成為金融業不斷擴張的大市場。香港金融機構對內地非銀行客戶的累計放款餘額在1979年僅有1億多港元,到1987年猛增到瞭223億港元。

2017年3月香港名義工資指數與2016年3月相比上升瞭3.6%,但是同期私人住宅售價指數上升瞭19.6%,私人住宅租金指數上升瞭9.3%,普通香港年輕人通過工薪收入來購買私人住宅的可能性日益降低,甚至連租房也越發困難。

隻是全球化的趨勢仍然沒有改變。

租房都租不起,那麼問題就不會局限在租房上瞭。

《土瓜灣情歌》唱道“隻希望沙中線的那個站,可以起得更慢,再貴的租我已不能負擔”。 原本是為公共福祉而建設,理論上是非常有利於窮人的地鐵,卻被 窮人卻發自內心地抵觸這種建設。

被房價壓垮的,還有香港的年輕人

1986年,香港女性的初婚年齡中位數為25.3歲,而2017年的數字則為29.6歲。至於男性的初婚年齡中位數,在1986年時是28.0歲,而2017年的數字則為31.4歲。

照此推理,不用說你也該猜到,香港是個深度老齡化的社會瞭,2016年香港65歲以上老年人達116.3萬,較2006年增36.4%;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整體人口的比例,由2006年的12.4%升至2016年的15.9%。香港沒有養老金制度,生果金在通貨膨脹下杯水車薪。

香港年輕人的未來並不樂觀。

對大陸而言,警鐘已經敲響瞭。

香港的“回歸紅利”沒有充分轉化為香港大部分市民能夠共享的“社會紅利”,而是大都被香港既得利益階層所壟斷。

總之,房地產商能用最多的術語把你繞暈,把期房賣給你,自己得到最快的回款,爛尾的風險交由購房者承擔,得到的房子面積又往往耍瞭個花樣,總是顯得縮水。

由於背後坐莊,目前內地的房價也已經升高到瞭讓人難以忍受的地步。國內一線城市房價已經和國際一線城市接軌,這還是在平均工資遠不如人的情況下。面粉價格貴決定瞭面包不可能便宜,源源不斷的六個錢包又決定瞭面包再貴也有人買單。

這也是“獅子山下”精神的來源,既然自己的努力和受教育水平能幫助自己提升階級,那麼這種日子還是很有奔頭的。

80年代到本世紀初還是香港的黃金時代,正與大陸80後到90後成長時期重合。這一代人幾乎都是看著香港電影、聽著香港流行音樂長大的,而在他們長大之後,這種影響力甚至可以後續變現。

不過反正也就是大傢一起每年零敲碎打批一點地建住宅,坐等房價繼續上漲,要挑理也找不出毛病來。

國內潛意識裡往往是低估香港的,然而值得註意的是,香港2016年人均GDP高達4.36萬美元,高於德國和日本這樣的發達國傢。在人均GDP這麼高的情況下,香港還能保持常年2%以上的經濟增長率和3%左右的失業率,其經濟活力也值得稱道。

“理想一起去追,同舟人誓相隨。無畏更無懼,同處海角天邊,攜手踏平崎嶇。我哋大傢用艱辛努力,寫下那不朽香江名句”,確實是香港繁榮時期的寫照。

全世界的年輕人看上去都不大行,香港的也不例外。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esalaeck 的頭像
    jesalaeck

    jesalaeck的部落格

    jesalaec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